 
            现在咨询,获得最前沿的AR产品
 
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摘要:
9月8日-12日,上海电力大学计算机学院联合EasyAR开设首届AR产教融合微课程。视+AR领衔授课解析前沿技术,组织学生实地体验AR应用,18名学生完成学习实战任务,产出多类AR作品并评选奖项,助力能源电力数智化人才培养,深化产教融合。
在数字经济与能源电力数智化转型同频发展的当下,培养前沿技术人才成为高校与企业协同的核心课题。国家能源局2023年27号文明确,2030年前需构建能源数字化创新体系,强化校企在智能电网、储能等领域的深度合作。教育部等三部委实施储能技术人才专项,以校企双导师制、联合攻关培养国际视野人才。
在此政策背景下,2025年9月,上海电力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(以下简称“上海电力大学”)联合国内AR领域领军企业视辰信息科技(上海)有限公司(简称视+AR),共同开设首届AR产教融合微课程,以“理论+实战”双轨模式,成功探索出教育链、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新路径,为能源电力领域数智化人才培养提供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标杆案例。
作为国内能源电力领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高校,上海电力大学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为导向,以“专业链熔接产业链、学科端直通需求端”为核心理念,构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核心框架。而视+AR作为EasyAR平台的研发主体,深耕AR技术领域十余年,推出的EasyAR Mega元宇宙空间计算平台,在全球有20多万开发者,空间点云数据覆盖全国几十城市、上千地标。凭借高精度地图构建、大规模环境感知、实时定位与动态跟踪等核心能力,打造了一系列的元宇宙应用场景标杆案例,包括上海豫园等文旅景区,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等博物馆,万达广场等元宇宙商场,以及成都天府机场AR导航、上海仁济医院院内导航等智慧便民系统,为文旅、商场、教育、工业、医疗等众多行业进行数字化赋能,技术实力与行业落地经验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。

此次合作是双方基于“教育与产业同频、内容与技术同步”的共识:上海电力大学负责夯实学生理论基础与学术指导,视+AR则输出前沿技术、企业级实战场景与专家资源,形成“高校学术权威+企业技术权威”的双重保障,从源头确保课程的专业性与前瞻性。
课程以“理论结合实践、创新驱动应用”为主线,通过“专家授课+实地体验+全流程实战”三大环节,让18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快速掌握AR技术能力,累计产出校园导览、设备仿真操作、历史场景复原等多类高质量AR作品,实战成果显著。
课程首日,视+AR联合创始人、副总经理兼COO涂意以“元宇宙与空间计算技术”为主题进行授课。作为AR行业资深专家,涂意从互联网演进历程切入,系统解读元宇宙作为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特征与发展趋势,重点介绍了EasyAR Mega空间计算平台的整体架构与典型应用场景。他提到,基于EasyAR Mega开发的应用可帮助工程师在设备上实时查看参数与操作指引,或在博物馆实现文物“数字复活”,增强观众互动体验。在理论教学的同时,涂意还指导学生完成平台账号注册与环境配置,为后续开发实践奠定基础。

为打破“纸上谈兵”,增强学生对技术落地的感知,课程组织学生赴上海大学工业巡检实验室进行实地教学。在卢芳芳老师的带领下,学生亲身体验基于AR技术的设备运维系统:通过AR眼镜的设备巡检与操作辅助系统,将信息实时叠加于真实场景之中,实现“所见即所得”的交互效果。此次实地体验,让学生对EasyAR“赋能千行百业”的理念有了具象认知,也为后续实战项目锚定了“技术服务产业”的方向。

视+AR高级工程师褚新浩聚焦Unity集成开发与SDK使用,不仅传授“虚拟对象与物理空间精准对齐”等技术要点,深入解析动画嵌入、交互逻辑编写、场景调试等关键技术,更通过对设计原理的解释,帮助学生掌握“解决问题的逻辑”。在实战环节,学生以小组为单位,完成从“空间数据采集”到“地图构建”,再到“AR应用开发”的全流程任务——助教李龙威全程指导数据采集规范,确保学生采集的校园场景数据符合企业级标准;云端处理后生成的高精度地图,成为AR应用开发的底层支撑。最终,各小组均完成可落地的AR作品,实现“从学习到产出”的闭环。

课程收官阶段,一场严格的项目路演与评审会如期举行。由上海电力大学专业教师与视+AR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评审团,从“创新性、完成度、实用性、表达效果”四大维度对学生作品进行综合评议,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2项、三等奖3项——获奖作品“校园AR导览系统”可实现动态路径指引与场景信息弹窗,“设备仿真操作AR应用”则还原了电力设备的虚拟拆解与组装流程,均具备实际应用潜力。


参与课程的学生说:“从专家讲技术到实验室体验AR巡检,再到组队做校园导览作品,每步都有很大的收获。不仅学会了AR开发,更懂了技术怎么落地,这种‘学完就能用’的课,比课本生动多了!”
此次微课程的成功,不仅是上海电力大学“三微联动”人才培养体系的一次实践验证,更是EasyAR在产教融合领域的重要突破:通过“企业全程参与教学设计、专家深度投入指导、实战成果对标行业标准”,真正实现了“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同频共振”。上海电力大学计算机学院表示,将以此次课程为范本,进一步整合EasyAR等社会资源,布局人工智能、元宇宙、空间计算等前沿领域的模块化课程群,持续提升能源电力数智化人才培养质量。
对于高校而言,此次合作提供了“前沿技术课程建设”的清晰路径:通过引入企业真实技术平台、实战场景与专家资源,可快速补齐“产业端教学资源”短板,让学生在校期间即可接触行业前沿;对于企业而言,视+AR通过产教融合,不仅提前储备了具备AR技术基础的潜在人才,更通过学生作品获得了面向能源电力领域的创新灵感,实现“人才培养与技术落地”的双向增益。

未来,上海电力大学与视+AR将继续深化合作,探索更多“技术+教育”的融合模式,为能源电力数智化转型与AR行业发展注入更多人才动力——而此次首届AR产教融合微课程,已成为双方协同育人的标志性案例,也为更多高校与企业开展产教合作提供了可参考的范本。
FAQ:
Q1:视+AR在此次AR产教融合微课程中主要承担什么角色?
A1:视+AR作为合作方,主要输出AR前沿技术、企业级实战场景与专家资源,包括派资深专家授课解析技术、带领学生实地体验AR应用、指导全流程实战开发,还参与学生作品评审,从技术与实践层面保障课程专业性。
Q2:视+AR在AR领域有哪些核心技术和行业案例支撑其参与课程合作?
A2:核心技术方面,其研发的EasyAR Mega元宇宙空间计算平台,具备高精度地图构建、大规模环境感知、实时定位与动态跟踪等能力,在全球有20多万开发者,其中40%来自海外;行业案例涵盖文旅(上海豫园)、博物馆(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)、智慧便民(成都天府机场AR导航)等多个领域。
Q3:视+AR在课程的“实战驱动”环节具体做了哪些工作?
A3:一是派高级工程师传授Unity集成开发、SDK使用等技术,解析关键开发要点与问题解决逻辑;二是指导学生空间数据采集,确保数据符合企业级标准;三是提供云端处理支持,生成高精度地图作为AR应用开发底层支撑。
Q4:视+AR在此次微课程中主要派出了哪些人员授课?
A4:视+AR联合创始人、副总裁兼COO涂意,及高级工程师褚新浩分别授课,前者讲解元宇宙与空间计算技术,后者聚焦Unity集成开发与SDK使用。
Q5:视+AR未来在产教融合领域有什么规划?
A5:视+AR将继续探索更多“技术+教育”的融合模式,同时以此次课程为经验,进一步推动AR技术在产教融合中的应用,为AR行业发展与相关领域人才培养注入动力。
文章引用:
①《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》国能发科技〔2023〕27号:https://zfxxgk.nea.gov.cn/2023-03/28/c_1310707122.htm
②《教育部办公厅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实施储能技术 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的通知》教研厅函〔2022〕10号:http://www.moe.gov.cn/srcsite/A22/moe_826/202208/t20220831_656838.html
本文改编自上海电力大学官网《第一届增强现实AR产教融合微课程开课!》,于2025年9月24日首发,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shiep.edu.cn/13/0a/c3154a267018/page.htm
若本文内容存在侵权情形,请版权相关方及时与我方联系,我方在核实相关情况后,将第一时间删除该内容,以保障您的合法权益。